网站首页
历史考古
探索太阳系
自然地理
生命与医学
奇闻灵异
探索宇宙
UFO与外星人
科学前沿
探索热点
当前位置:
首页
>
探索宇宙
> 内容
客星见于房
作者:admin 更新时间:2016/11/16 12:24:23
有些星原来很暗弱,多数是人目所看不见的.但是在某个时候它的亮度突然增强几千到几百万倍(叫做新星),有的增强到一亿到几亿倍(叫做超新星),以后慢慢减弱,在几年或十几年后才恢复原来亮度,好像是在星空作客似的,因此给予"客星"的名字.在我国古代,彗星也偶尔列为客星;但是对"客星"记录进行分析整理之后,凡称"客星"的,绝大多数是指新星和超新星.
我国殷代甲骨文中,就有新星的记载.见于典籍的系统记录是从汉代才开始的.《汉书.天文志》中就有:"元光元年六月,客星见于房."房就是二十八宿里面的房宿,相当于现在天蝎星座的头部.汉武帝元光元年是公元前134年,这是中外历史上都有记录的第一颗新星.但是西洋没有记载月日,也没有注明方位,远不如《汉书》详细.在上世纪,法国的比奥编《新星汇编》,就把《汉书》这颗新星列为第一颗.
自殷代到公元1700年为止,我国共记录了大约90颗新星和超新星.
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宋仁宗至和元年(公元1054年)出现在金牛座ζ星(天关星)附近的超新星,两年以后(嘉龅元年,公元1056年)变暗.《宋会要》这部史书中就这样写着:"嘉龅元年三月,司天监言客星没,客去之兆也.初,至和元年五月,晨出东方,守天关,昼见如太白,芒角四出,色赤白,凡见二十三日."
18世纪末,有人通过望远镜观测,在天关星附近,发现一块外形像螃蟹的星云,取名叫蟹状星云.1921年发现这星云在不断向外膨胀,根据膨胀速度可以反向推算出,这个星云物质大约是在900年前形成的,是超新星爆发的产物.这星云既有光学脉冲,也有射电脉冲.同时又发射X射线和γ射线.
这些辐射都有一个周期极短(大约是千分之三十三秒)的稳定脉冲.对这现象进行多方面研究之后,人们普遍认为:它的来源就是过去理论上所预言的一种超新星爆发后的残留核心,也就是中子星.这已经是恒星演化到晚期的阶段了.这颗超新星就是我国《宋会要》所记载的公元1054年的"客星".
明穆宗隆庆六年(公元1572年)出现在仙后座的超新星,最亮的时候在当时的中午肉眼都可以看见.《明实录》载有:"隆庆六年十月初三日丙辰,客星见东北方,如弹丸,……历十九日壬申夜,其星赤黄色,大如盏,光芒四出,……十月以来,客星当日而见."我国的记录,比当时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还早发现3天,而且多观测了约两个月.
至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(公元1604年)的超新星,出现的时候亮度不比金星逊色.《明史.天文志》记载:"万历……三十二年九月乙丑,尾分有星如弹丸,色赤黄,见西南方,至十月而隐;十二月辛酉,转出东南方,
仍尾分.明年二月渐暗,八月丁卯始灭."
现代由于射电天文学的飞跃发展,世界上有关学者都以极大兴趣研究我国古代的新星和超新星记录,他们的目的在于寻找银河系里射电源和超新星的对应关系.我国天文工作者在50年代以后,先后把我国古代新星记录整理发表,在国际上获得好评.其中分析我国古代12个超新星记录中,有八九个对应于射电源.这应该看成是我国古代在恒星观测上的一项重大成就,同时也是对现代天文学问题的探索的一项卓越贡献.
岁月推移,天象更迭.我们祖先辛勤劳动,留下宝贵的天象记录,无一不反映出先人孜孜不倦、勤于观测的严谨态度,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智慧的光辉.这些,是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.
观测唯勤,探微唯精;前人记实,后人求真.在今后更深刻的认识宇宙、探索规律的过程中,我国古代天象记录将起到应有的作用.
上一篇:
我们的天河
下一篇:
对称的宇宙
最新更新
02-22
●
碳基生命或许只是特例,在真实的宇宙中,硅基生命更有优势
09-24
●
“月球FARSIDE计划”:探寻宇宙黑暗时代和系外行星的奥秘
09-24
●
中国“慧眼”探秘黑洞
09-21
●
120光年外的一颗星球,很可能存在生命!韦伯望远镜发现重要线索
09-21
●
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,瞬移到2244光年外,就能看见秦始皇登基?
热门推荐
06-07
●
科学家不敢公布的真相 月球上到底存在生命吗?
06-07
●
霍金去世了 但是他还留给了人类三大预言!
02-09
●
天才发明家特斯拉揭示宇宙密码: 3、6、9就是万物真相
06-07
●
地外行星发现水源 距离地球700光年之外!
11-12
●
太阳系处于银河系的什么位置, 银河系又处于宇宙中的什么位置?
移动端首页
|
PC端
免责声明:本站资料来自网络和网友分享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
Email:wlcz_8@163.com 站长QQ:17893691
2023© by Qi Mobile Web
有些星原来很暗弱,多数是人目所看不见的.但是在某个时候它的亮度突然增强几千到几百万倍(叫做新星),有的增强到一亿到几亿倍(叫做超新星),以后慢慢减弱,在几年或十几年后才恢复原来亮度,好像是在星空作客似的,因此给予"客星"的名字.在我国古代,彗星也偶尔列为客星;但是对"客星"记录进行分析整理之后,凡称"客星"的,绝大多数是指新星和超新星.
我国殷代甲骨文中,就有新星的记载.见于典籍的系统记录是从汉代才开始的.《汉书.天文志》中就有:"元光元年六月,客星见于房."房就是二十八宿里面的房宿,相当于现在天蝎星座的头部.汉武帝元光元年是公元前134年,这是中外历史上都有记录的第一颗新星.但是西洋没有记载月日,也没有注明方位,远不如《汉书》详细.在上世纪,法国的比奥编《新星汇编》,就把《汉书》这颗新星列为第一颗.
自殷代到公元1700年为止,我国共记录了大约90颗新星和超新星.
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宋仁宗至和元年(公元1054年)出现在金牛座ζ星(天关星)附近的超新星,两年以后(嘉龅元年,公元1056年)变暗.《宋会要》这部史书中就这样写着:"嘉龅元年三月,司天监言客星没,客去之兆也.初,至和元年五月,晨出东方,守天关,昼见如太白,芒角四出,色赤白,凡见二十三日."
18世纪末,有人通过望远镜观测,在天关星附近,发现一块外形像螃蟹的星云,取名叫蟹状星云.1921年发现这星云在不断向外膨胀,根据膨胀速度可以反向推算出,这个星云物质大约是在900年前形成的,是超新星爆发的产物.这星云既有光学脉冲,也有射电脉冲.同时又发射X射线和γ射线.
这些辐射都有一个周期极短(大约是千分之三十三秒)的稳定脉冲.对这现象进行多方面研究之后,人们普遍认为:它的来源就是过去理论上所预言的一种超新星爆发后的残留核心,也就是中子星.这已经是恒星演化到晚期的阶段了.这颗超新星就是我国《宋会要》所记载的公元1054年的"客星".
明穆宗隆庆六年(公元1572年)出现在仙后座的超新星,最亮的时候在当时的中午肉眼都可以看见.《明实录》载有:"隆庆六年十月初三日丙辰,客星见东北方,如弹丸,……历十九日壬申夜,其星赤黄色,大如盏,光芒四出,……十月以来,客星当日而见."我国的记录,比当时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还早发现3天,而且多观测了约两个月.
至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(公元1604年)的超新星,出现的时候亮度不比金星逊色.《明史.天文志》记载:"万历……三十二年九月乙丑,尾分有星如弹丸,色赤黄,见西南方,至十月而隐;十二月辛酉,转出东南方,
仍尾分.明年二月渐暗,八月丁卯始灭."
现代由于射电天文学的飞跃发展,世界上有关学者都以极大兴趣研究我国古代的新星和超新星记录,他们的目的在于寻找银河系里射电源和超新星的对应关系.我国天文工作者在50年代以后,先后把我国古代新星记录整理发表,在国际上获得好评.其中分析我国古代12个超新星记录中,有八九个对应于射电源.这应该看成是我国古代在恒星观测上的一项重大成就,同时也是对现代天文学问题的探索的一项卓越贡献.
岁月推移,天象更迭.我们祖先辛勤劳动,留下宝贵的天象记录,无一不反映出先人孜孜不倦、勤于观测的严谨态度,无一不闪烁着我们民族智慧的光辉.这些,是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.
观测唯勤,探微唯精;前人记实,后人求真.在今后更深刻的认识宇宙、探索规律的过程中,我国古代天象记录将起到应有的作用.